第一卷 第58章 新年-《剑来:开局陈平安送我龙王篓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说的也是你!”

    陈平安闻言,摸了摸鼻子,讪讪地收回了目光。

    爆竹声偶尔从巷子深处或远处传来,清脆响亮,焰花在夜空炸开。

    今天除夕。

    ......

    ......

    翌日,大年初一,清晨。

    昨夜的雪已经停了,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。泥瓶巷里,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贴上了崭新的春联和福字,红艳艳的,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爆竹硝烟味。

    泥瓶巷祖宅的院门外,林照正踩在一个小凳子上,手里拿着一副墨迹未干的春联。

    陈平安同样踩在另一边的凳子上,坐着一样的动作。

    “左边再高一点……对,再往右偏一点点……好了!”

    陈景清和陈暖树裹得严严实实地站在一旁,兴奋地仰着小脸看。

    陈景清更是咋咋呼呼地喊:

    “大老爷,歪了歪了,右边低了!”

    “老爷,上面的角好像没抚平……”

    林照依言调整着位置,小心翼翼地将春联贴正、抚平。

    随后轻轻跃下凳子,拍了拍手上的灰尘。

    望着这熟悉的一幕,林照心中微微有些恍惚。

    往年,在这泥瓶巷贴春联,也是这般光景。

    年纪尚小的顾璨会兴奋地跑来跑去,时不时递个浆糊,或是被刘羡阳怂恿着,偷偷点燃一个爆竹扔到附近。

    当然顾璨一般会把爆竹扔林照脚底下。

    刘羡阳自己,则因为字写得歪歪扭扭、贴春联也总是贴不正,被剥夺了动手资格,只能在一旁负责捣蛋和放爆竹,笑声能传遍半条巷子。

    四个半大少年,在这简陋的泥瓶巷里,吵吵闹闹,度过一年又一年。

    如今,依旧是两个人贴春联,另外两个人,一个远在风波诡谲的书简湖,一个则去了更遥远的南婆娑洲,音信渺茫。

    身边却又多了两个叽叽喳喳的小家伙。

    少了两个熟悉的身影,又多了两个新的陪伴。

    时光仿佛是一个轮回,却又悄然改变了其中的模样。

    今夕又是何年。

    林照散去心中杂念,目光落在门上贴的彩绘门神。

    曹沆,袁瀣。

    大骊准备的两位香火门神。

    好一个沆瀣一气。

    是被那位“封姨”从骊珠洞天带走的人,就像是将顾璨父亲从外面带进小镇一样。

    林照移开目光,抬头望着天色:

    ‘还有那几位大人物,今天应该也都到了小镇。’

    贴完泥瓶巷几处宅院的春联,林照、陈平安、陈景清和陈暖树四人,又抱着剩余的春联和浆糊桶,走向小镇的乡塾。

    如今的乡塾,早已不是当年齐静春先生执教时的简陋模样。

    随着骊珠洞天坠落,小镇升格为龙泉县,后又升为龙泉郡,此地便成了各方势力眼中的香饽饽。

    不少世家大族都在小镇购置产业,安插人手。

    乡塾自然也水涨船高,扩建了数倍,青砖黛瓦,颇为气派,来了不少宝瓶洲境内颇有名望的大儒坐镇。

    这些平日里在一洲文坛享有盛名的人物,如今却甘愿屈居于一隅小镇的乡塾之中,为稚童启蒙,着实是有些大材小用。

    他们之所以聚在乡塾,是因为大骊王朝在山崖书院迁往大隋之后,正雄心勃勃地计划在龙泉郡境内的披云山,依托观湖书院的部分支持,筹建一座新的书院——

    林鹿书院。

    正是之前崔明皇用以诱惑马瞻的“新书院”。

    这些汇聚于此的大儒,大多便是冲着林鹿书院未来的教职、乃至山长、祭酒等显职而来。

    饱读圣贤书者,亦为名利所驱使。

    四人路过乡塾时,高墙内传来阵阵整齐的读书声。

    林照神色平淡,看也未曾看一眼。

    陈平安也只是安静地走着,目光清澈,陈景清和陈暖树倒是好奇地朝里面张望了几眼,但见林照和陈平安都无动于衷,便也收回了目光。

    他们绕过一片竹林,来到了乡塾后院。

    这里曾是齐静春在小镇时的闲居之所,虽然后来先生离开了,但小院一直空置着。

    小院依旧简朴,青石铺地,角落里有几株耐寒的冬青。

    陈平安熟门熟路地拿出钥匙打开院门,四人进去后,很快便将一副崭新的春联贴在那扇斑驳的木门上。

    贴好春联,陈平安仔细地将门锁好。

    正当四人准备转身离开时,一个声音忽然从竹林小径传来:

    “几位小友,请留步。”

    话音未落,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儒衫、须发皆白的老者,已笑眯眯地出现在他们面前。

    老者目光炯炯,气度从容,虽衣着朴素,却自有一股书卷清气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