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762、叶继成的橄榄枝-《教育局长》
第(2/3)页
一般说来,人大、政协摆在最前面,这体现了对老同志的尊重,对民主监督和依法监督的重视,体现了党对人大、对政协的领导。之后的视察顺序通常是警备区或其他部队,然后是政法口的法院、检察院和公安局,然后一般去纪委和组织部、宣传部,再然后排到发改委、财政局、国税和地税。通常情况下,一把手比较少去教育局视察调研,更别说一上任就去调研的。
纵然算是瞎子,也能感受得到,新市委书记叶继成对教育的特殊偏爱,对方圆的格外重视。
方圆也能猜透个七八分。方圆说:“我一定会如实向叶书记汇报东州教育发展的情况,也会反映东州教育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。”
叶继成说:“好啊!不怕反映困难和问题!我就是要听真话,听实情,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判断和决策,才能把事情做好。小方,今天王市长请你过来,其实是贝部长要跟你谈话的。我呀,见到你太高兴了,有点得意忘形了。”
叶继成确实有点过了,有点喧宾夺主了。但叶继成有叶继成的苦恼。从衢州到东州,这是省委重用了。东州的经济总量,曾经长期位居清江省的前三甲,藏富于民让东州的富翁在全国看都是比例相当高的。但是,近两年,台州已经后来居上,在gDP方面超过了东州;而东州与杭江、宁海的差距也在拉大。这说明,东州出了问题,而且问题还不小。否则,东州市委书记向来不是提拔为省委常委就是提拔为副省长,以前更有省委常委兼任东州市委书记的先例,而这一次王国栋仅仅提拔成为副省级的杭江市市长。这实际上就是省委对东州班子的变相否定。自己来东州,人生地不熟,孤身一人,不带兵马,没有亲信,要想迅速打开局面,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。在事先做的功课里,方圆是比较突出的一位。叶继成发现,方圆竟然与商界、军界、政界都有着非常深厚而复杂的关系,竟然能够成为各方的支点。而且还有一点,那就是方圆在过去半年的时间里,几次三番的顶撞宋云生,而宋云生竟然依旧还在努力团结、拉拢方圆,并没有与方圆成为死对头,更没有你死我活,而是一次次地忍让、退却、示好。这个现象不能不引起叶继成的高度重视。
就在刚才,与王国栋交流工作的时候,叶继成提到了方圆,结果贝镇隆插话说,最近两天,《清江日报》二版都有关于东州教育改革的文章。叶继成也看到了这两篇文章,正是因为他对东州的事情特别关注的缘故。而在这么重要的版面,连续两天报道一座地级市的教育工作,这是极其罕见的。联想到马上就要召开的东州市党代会,叶继成判定,东州市委至少要吸纳方圆为市委委员了。而这么年轻的同志成为市委委员,除了团市委书记外,不会再有其他人。而《清江日报》的连续报道,更证明了方圆在省里的强大背景。最起码,省委常委、宣传部长田国华掌控《清江日报》,这里面是否包含着田国华的意图?叶继成了解到,田国华几次到东州,都去过东州5中,都特意到教育视察,都与教育有关。叶继成甚至还了解到,省委赵书记也视察过东州5中,还派他的秘书到过东州5中。种种迹象表明,方圆在省里的根也是很深的,宋云生之所以在饱受打击之后依旧不敢对方圆怎么样,就是因为宋云生也知道方圆的根子深、底子厚,而不仅仅是岳父孔子田这一层关系。
因此,叶继成提议,想见见方圆。于是,王国栋就给方圆打了电话。
方圆走到贝镇隆的身边:“贝部长好。”
贝镇隆说:“《清江日报》的两篇报道,我都看了。小方,你大胆改革的精神是要鼓励的,但我要提醒你的是,一定要稳妥,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情况,特别要注意民意动向,特别要协调好利益关系,让改革既能出成果,也不至于引起太多的非议。”
方圆说:“部长的话我都记在心里了。”
贝镇隆说:“不改革,绝对没有出路,包括人事制度,包括干部选拔机制,都要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。但是,怎么改?我认为首先要有顶层设计,然后在顶层设计的大框架下,进行贯彻、摸索、创新。在没有顶层设计的情况下,务必要谨慎,务必要突出决策的科学性,务必要听取民意,务必要争取绝大多数的支持。没有绝大多数的支持,改革不可能获得成功;与民意相违背,又怎么会得到绝大多数的支持?”
贝镇隆的话,很有深意。在方圆听来,似乎是批评自己的步子迈得有点快,贝镇隆并不希望如此。唉,琢磨领导话里的意图,可真是费脑筋的一件事。
方圆说:“谢谢部长的教诲,我一定会按照部长说的去做。”
贝镇隆说:“许多人都在讲,选拔干部,重用人才,都要注意德才兼备。小方啊,你可理解,什么才是真正的德才兼备?”
方圆摇摇头:“我肯定理解得不透彻。”
贝镇隆说:“我想说的是,德才兼备,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老百姓公认,而不是上级领导认定。什么样的有德?老百姓公认,部门工作人员公认;什么样的有才?老百姓公认,部门工作人员公认!仅有上级领导认为这个人有德有才,这是不够的。要上下兼顾,要上下均衡。我们的人事和干部制度改革,就是要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。小方,你听懂了吗?”
方圆郑重地点点头:“我听懂了。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