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毕竟,现在东北三省都还没有开发,朱允熞又是从哪儿知道这里的工业资源非常丰富的? “陛下……” 最后,还是杨士奇顶着巨大的压力。 站出来说道:“臣以为,此事应当缓缓而行。” “先于北平修建皇宫。” “扩大城建。” “再慢慢传出风声,一点一点让京师的百姓接受可能要迁都的事实。” “而当北平这座都城建设完毕之后。” “再进行迁都,京师的百姓也更加能够接受一些!” 朱允熞点了点头。 杨士奇的话的确有道理,迁都一事,兹事体大,不能急于一时。 现在就直接迁都过去。 只怕金陵城的百姓当真接受不了! 但如果朱允熞一边修建北平城,还时不时的往北边去住上一段时间。 在北边处理朝政。 那么金陵的百姓自然也就知道朱允熞想要迁都的想法! 给了他们充足的时间去适应和改变! 如此一来,应当能将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! 事实上,在朱允熞的规划,迁都本身对金陵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。 因为北平与后世的北平,会有极大的不同。 事实上,后世的北平,花了很大的力气,投入了大量的资金,将原来的企业迁出首都。 现在大明不可能再走那样的弯路。 北平作为行政首都,集中于行政,也仅仅只限于行政。 而不是将其作为工业中心。 当然,因为北平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,上连东北,下连广大中原地区,西方靠山,南方距海亦不远。 处于交通枢纽线上,所以,北平的经济是一定会发展起来的。 但工业企业之类的,从一开始,就可以让其远离北平。 而不是等北平经济发展起来了,再费心费力的重新迁移。 北平本身的经济中心,和皇宫乃至朝廷各部门的办公地点,同样需要分开。 免得行政办公影响到经济中心的运作。 后世也发现了这一点,对两者进行分离。 但那时候,已经很难彻底分开了。 现在做早期规划,则完全可以避开。 而金陵,失去了行政首都的功能之后,也可以解开套在身上的枷锁。 此前金陵不少项目开发,因为要考虑皇宫和各部衙门,都不能进行下去。 类似的还有各部堂官的出行,上至王公勋贵,下至三四品的官员,因为他们出行,要进行护卫,会阻塞交通。 这在之前的封建都城,不是什么大问题。 可金陵经济发展起来之后,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。 但又不得不保障,毕业朝廷重要的文书传递,重要官员出行处理政务,也是不能被耽搁的。 事实上,就算不迁都北平,皇宫和六部,京师各个衙门,也必须要迁出城市中心区。 这才能不阻碍城市的发展。 迁到北京,可以完全重新规划,从一开始,就避免这些问题,自然更好。 而金陵,没有这种阻碍,经济上彻底自由,也会赢来更大的发展。 双赢! 但是,百姓不一定会了解。 官员们更是本能抵触迁移到异地。 只是,朱允熞一旦决定,就没有有人能阻拦。 “着工部,立即着手修建北平皇城!” “务必在两年内完工!” 工部的人自然立刻应了下来,以大明现在的实力,别说修建区区一座皇宫。 就算是修建十座,那也是轻轻松松! 而在朝会后。 一则小道消息不胫而走,流传在京师的坊间。 京师的百姓纷纷知道,朝廷可能要迁都的事情! 一时间,人心惶惶! 很快,《百姓日报》开始发表文章,稳定人心。 说明其中的重重好处。 慢慢地,百姓们也开始接受。 至少一条,金陵为了保障朝廷各门衙门办公,使得交通经常性阻塞,这是金陵每一个百姓都看在眼里。 而且,按《百姓日报》上的宣传,朝廷已经做好全面的规划。 迁走之后,金陵将作为经济之都,走上新的发展路线。 魔都经济已然起飞,发展势头较金陵还要快得多。 成为和魔都一样的经济中心,对金陵来说,未必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。 终于。 几年后,北平新都建成。 天时地利人和皆备。 朱允熞正式下令迁都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